欧阳森
2016年4月15日发布于www.auyeungsum.com
中微子的质量:0.0386eV、7.982eV、134.23eV[1];根据大亚湾的反中微子
畸变数据[2]和中微子味变振荡波长值经验公式[11],验证了反中微子存在另
质量:0.02711eV、5.6007eV、94.277eV[3]。
作正反中微子的三力三体图,得出的计算值就是上面的两组数值[1][3]。只
原著中,根据日本超神冈的实验数据:电子中微子质量下限0.07eV±0.04eV
文观测数据测定电子中微子质量上限3.6eV,只能选择第一组质量。
根据亚夸克理论指出的粒子亚夸克结构式和粒子衰变的四条通道:
以上的概述在笔者的各著作中均有阐述,只是分散没有这么紧凑罢了。而今,要解决的问题是:中微子中能量较低的一部分比预期多[21]。
“90年代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LSND实验利用加速器产生中微子,发现中微子飞行30米后转化成了其他中微子,但无法用标准的中微子振荡来解释,称为“LSND反常”。为了解释这个反常现象,有科学家提出,存在一种非常特别的中微子,叫惰性中微子,它只参与振荡,不参与弱相互作用。为了证实或者否定LSND的实验现象,美国费米实验室又专门做了一个实验,叫MiniBooNE。结果不但没有解决问题,反而又发现探测到的中微子中能量较低的一部分比预期多。”[21]
根据新发现的物理定律粒子能量独立定律(粒子的能量是由静止质能、动能、角动能组成,并各自描述[17]),中微子束流在行进过程中,中微子之间交换了角动能,所以中微子中能量较低的一部分比预期多。
因为中微子是引力粒子,反中微子是斥力粒子、它们之间存在斥力、引力、自旋磁场力,或者还存在库仑力的相互作用。它们之间不需要碰撞就可以交换角动能,这就是能量较低的中微子比预期多的原因。
其实这样的粒子角动能交换,在强场激光加速粒子实验、飞秒激光能谱展宽、电子束冷却质子束实验、回旋加速器中质子束的发散问题等都是存在的事实[22][23][24]。只是业界公认相对论的等效原理是对的,则粒子的动能为,这样面对关系的一系列实验数据,也就无所适从。
大家知道测量光子比测量中微子容易,既然飞秒激光存在能谱展宽现象,为什么不做氦-氖激光的能谱测量呢?看看近场与远场的变化,看看大气传播与真空的差异,或许可以定量解决光子之间的角动能交换问题。
看过这样的报道,只要给出中微子的质量,他就可以解决暗物质问题,但是至今也没有看到相关报道?
业界普遍认为暗物质、暗能量是笼罩在物理学上空的两朵乌云[25]。不知大家是否想过,这两个观测数据是宇宙早已存在的事实,而笼罩在物理学上空的两朵乌云洽洽是目前的两大理论体系呢?
暗能量是冯天岳发现的斥力定律在全景宇宙模型中的解释,已经有数个观测数据验证着它的存在[1]。
暗物质是引力粒子中微子,恒星产生的中微子在球状星团的尺度,可以产生数百倍重子物质的引力效应[3]。
在结束该文时,引用古代兵法的一句名言以餐读者,不谋万世者,不可某一时;不谋全局者,不可谋一隅。
参考资料
[1]欧阳森《宇宙结构及力的根源》2010年7月第一版 中国作家出版社(香港)
[2]王贻芳《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电子反中微子消失——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》2012年3月8日 中科院高能所 http://www.ihep.cas.cn
[3]欧阳森《建立宇宙密码字典》2013年11月第一版 暨南大学出版社
[4]戴长江、盛祥东、何会林《利用超新星爆发测量电子中微子静止质量》(中科院高能所)2000年5月16日 http://www.cnki.net
[5]高崇寿《2002年诺贝尔物理奖介绍:中微子振荡实验》《物理与工程》Vol.14No.1 2004 http://www.cnki.net
[6]倪炯光《中微子质量,宇称不守恒,中微子振荡及其它》《物理》2002年4期 http://www.cnki.net
[7]焦善庆、王蜀娟、郝军、张金伟、张晓红《电子中微子和电子的反常磁矩》《商丘师范学院学报》2000年12月 http://www.cnki.net
[8]张贺、邢志忠《破解太阳中微子失踪之谜》《现代物理知识》(总96期)2004年11月18日 http://www.cnki.net
[9]曹俊《大亚湾与反物质》《现代物理知识》(总111期)http://www.cnki.net
[10]袁玉珍《中微子的理论假设和实验验证》《山东理工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》2006年1月 http://www.cnki.net
[11]焦善庆、刘红、龚自正、王蜀娟《中微子混合角、振荡参数计算及物理机制分析》《江西师范大学学报》Vol.28No.2 2004年3月 http://www.cnki.net
[12]李宗伟《天体物理》2007年7月 http://SSReader.com
[13]王贻芳《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》《物理》2007年3期P229 www,wuli.ac.cn http://www.cnki.net
[14]王校过、季淑莉《Divis对中微子的探测及影响》1997年9期《物理》http://www.cnki.net
[15]焦善庆、蓝其开《亚夸克理论》1996年 重庆出版社
[16]欧阳森 著《物理学研究中的陷阱:论现代物理学的错误所在》2015年3月 暨南大学出版社
[17]欧阳森 著《物理学研究中的陷阱:论现代物理学的错误所在》(第二版)2015年12月 暨南大学出版社
[18]刘霞《法国提出寻找第四种中微子的方案》2011年12月1日 人民网http://it.people.com.cn
[19]徐骏等《中美合作核物质QCD相图研究获突破》 来源:《物理评论快报》 2014-4-15 科学网
http://paper.sciencenet.cn//htmlpaper/20144159514580632156.shtm
[20]作者:徐骏等《ABSTRACT》
http://journals.aps.org/prl/abstract/10.1103/PhysRevLett.112.012301
[21]曹俊《扑朔迷离的中微子》2016-04-10 高能所
http://www.ihep.cas.cn/xwdt/cmsm/2016/201604/t20160410_4580832.html
[22]盛政明等《强场激光物理研究前沿》2014年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
[23]陈佳洱《加速器物理基础(初版)》1993年 北京:原子能出版社
[24]陈佳洱《加速器物理基础》2012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
[25]《黑暗“幽灵” 孕育革命》2016-01-22 中科院新疆天文台
http://www.xao.ac.cn/xwzx/kydt/201601/t20160122_4522822.html